喜相逢
民间也称“阴阳鱼儿”,是典型的瓷器装饰图案之一,寓意阴阳相生,象征对生命精神、爱情和谐的信仰。它源于太极图中的“负阴抱阳”图,即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两半,表明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本质。
“喜相逢”纹样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是以“太极图”式为基本骨骼,外形为圆,从圆的边缘出发,一条呈“S”形走势的主线将圆形分成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内部可填充两两呼应的图形。
“喜相逢”纹样两两对称纠缠的美纹形式,能传达出“好事成双”、“两全齐美”的美妙情境,代表了人们从现实生活中追求爱情美满的渴望。“喜相逢”纹样对称的两个图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是自然万物两极对峙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体验的现实物化,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
“喜相逢”纹样这种阴阳对称的结构正揭示了“爱情”与两性的关系,它诞生于先人对生殖崇拜的观念之中,人们逐渐地意识到了男女交媾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而男女相对交织融成一体的阴阳对称的直观体貌样式,最能表达人们渴望子孙昌盛、爱情美满的愿望。
所以,“喜相逢”纹样的核心主题即可理解为企盼生活幸福,追求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喜相逢”纹样以反映男女“爱情”的形式反复出现,成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近乎仪式化的东西,显现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以“形”传情的纹样定势。
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喜相逢”纹样就是中国最早的传统爱情符号之一。它将精神层面的爱情通过视觉物化表现便有了“喜相逢”纹样的 产生;该艺术形式的运用长盛不衰,它因爱生“形”,托“形”造境,以“形”传情;其纹样产生的源头“双鱼纹”最早反映了传统爱情的浪漫,“太极图”与“旋涡纹”造就了它完美的样式;象征圆满与和谐的“团”的圆形情结和比喻男女的阴阳对称结构,更使得“喜相逢”纹样成为追求生命精神、象征爱情信仰的有力符 号。
“喜相逢”纹样经常被物化在彩陶、瓦当、藻井、剪纸、织锦等物质载体中。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中,发现有先民创造出来的以双鱼纹为主体的纹样,图形中被“S”形底切割的两条鱼形快乐地相互嬉戏,一条呈红褐色,一条呈 浅橙黄色,色彩分明。图形中两条鱼处于均衡状态,一虚一实,并且二者一直处于相互依赖、相互追随的角逐状态中。这种形 式亦在表达一种情爱的缠绵,或说是对爱情的渴望。
这种最早被发现的反转对称的“双鱼”架构,就是一个充满运动张力而又和谐美满的“喜相逢”纹样,它象征着两个生命在旋转中追逐与融合,永无止境地交流和碰撞着真挚的情感。
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