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精料细的乾隆宫廷家具
清代是中国家具发展的高峰期,清代家具在清初仍基本上沿袭了明代家具的风格,而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国力昌盛,经济及手工业的发展,再加之统治阶层好大喜功的心理急剧膨胀,清代家具呈现出“精雕细嵌、雕繁刻复”的风格。能工巧匠们利用来自海外的珍贵木材,融汇多种工艺美术的成果,尽情驰骋于斧凿之间,制作出了大量的家具精品。
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已远远不只是满足统治者坐卧起居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形成了“求多、求满、求富贵”的风格特点,家具制作用料奢靡,如在家具上嵌铜、嵌珐琅、嵌玉、嵌象牙等,以求达到新奇出彩的效果。乾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不计功力用料,工艺精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时期家具品种之多,式样变化之广,工艺水平之高,均已超过清朝其它历史时期,是清式家具的鼎盛年代,也是清式家具制作数量最多、工艺最精湛、品种最丰富的一个时期。因此,有理由认为,和其它工艺美术品一样,乾隆时期的家具,最富有清式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式家具的代表。其二,装饰力求华丽,并注意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使用了金、银、玉石、珊瑚、象牙、珐琅器、百宝嵌等不同质地装饰材料,追求富丽堂皇。而在乾隆时期家具的装饰手法中,嵌玉无疑是重要组成部分。
二、良材美玉,合奏华章——清宫制玉技术与家具的结合
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们认为玉石具有高尚坚贞的品质,常以之比拟君子之德。许慎《说文解字•玉部》:“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将玉之五德比拟为人的品德,赋予了玉器深刻的人文内涵,《礼记》也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足见玉器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清代以降,国力强盛,经济发展,从中原通往西北边陲的玉路打通,大量优质的新疆和田玉、叶尔羌玉源源不断地流入内地,清代帝王对玉器的迷恋大大超越前朝。尤其是乾隆帝崇尚文雅,雅好古风,精于鉴考古玉。在乾隆皇帝的影响下,皇宫中不仅收藏有大量的传世古玉,内务府造办处、内廷如意馆也生产制作了大量仿古玉器。与此同时,江南扬州、苏州等地能工巧匠生产的优质玉雕制品也作为贡物进入清宫,大大丰富了清宫藏玉的种类和数量。
清中期精雕细琢的宫廷玉器制作,与同时代崇尚华丽的宫廷家具制作技术在乾隆时期结合在了一起。乾隆皇帝对宫廷玉器的玉料、设计、工艺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在设计上,有些重要的作品要先刻木样。据故宫博物院某研究员考证,“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些清代木雕,应是制作玉器时的木样。”可知,当时在制作重要的玉器作品前,会使用木质材料先雕刻出玉器的样品来试看效果。而以玉料雕成的嵌件也直接应用在木制家具的制作上。清代宫廷家具多采用名贵硬木紫檀制作,与明式家具色泽柔和明艳的黄花梨木相比,紫檀木色调要深沉肃穆得多,以紫檀木制成的家具,若不加任何镶嵌装饰,难免会有一种单调沉闷之感,而镶嵌上洁白光润的玉石饰件,就会打破这种沉寂压抑之感,明暗对比、冷暖色调相间的反差会产生悦人眼目的视觉效果。于是在用玉石雕琢成各类单独器皿的同时,清宫内务造办处还秉承乾隆皇帝旨意,将玉雕技术与家具制作相结合,制作出一大批嵌玉家具。
据历史档案记载,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曾制作了大量的嵌玉家具器物,包括嵌玉插屏、嵌玉挂屏、嵌玉如意、嵌玉椅凳等。这批嵌玉家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有流散,有些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不复存在,但还是有一些精品留存下来,现在收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有限的几处地点。这些嵌玉家具器用多数为乾隆时期的精品,集中在宝座、香几、桌案、盒匣、屏风之中。它们无一不是工精料细、材美工巧的典范之作,代表了清代家具艺术的最高水准。